作者:师向东
发布时间:2022-05-12 10:17: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敦煌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甘肃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根据普查,我省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十大类别,具有分布的普遍性、地域的差异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四大特点。
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我省文化建设的一大命题。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部分省级民主党派、省政协有关专委会和多位省政协委员聚焦于此,通过提案为非遗保护利用提建议、出良策。
民革甘肃省委会在有关提案中指出,我省拥有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其独特的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优势突出,是“国粹”的重要代表,是我省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使命和担当的基础和源泉。
为此,省民革建议建立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其作为挖掘我省多元文化生态,保护、宣传、展示珍贵的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开展对外文化宣传、推动文化旅游的重要平台和宣传阵地。要以大文化旅游区概念统筹建设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非遗文化展示、非遗活动体验、非遗产品消费和商业街区发展相结合,带动区域内餐饮住宿、旅游产品消费、文化项目体验等经济体和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与物质文化卓有成效的保护局面相比,当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在有关提案中指出,我省作为非遗大省,理应积极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拿出甘肃方案。
为此,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系统化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室;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牵头,率先拿出非遗保护甘肃方案。同时,紧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创作精品非遗作品,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陇剧是我省独有的传统地方戏曲艺术,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陇剧艺术生存状况堪忧,面临着演出团体及场次锐减、大量身怀绝技的老艺人逝去、文献资料散失、优秀剧目得不到有效传承的窘境。省政协常委、省陇剧院副院长窦凤霞说,在这样的环境下,陇剧人在传承和发展陇剧艺术的同时,也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不加以大力关注与保护,陇剧艺术势必越来越边缘化乃至其发展最终面临衰滞,这将是我省文化发展、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方面的巨大损失。”
为此,窦凤霞委员建议,应借鉴外省做法,结合省情实际,加快制定我省《陇剧传承保护条例》,对陇剧艺术的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和保障措施等进行规范。同时,将陇剧保护纳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促进陇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为陇剧艺术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李宏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皮影、木偶、曲子戏、秧歌等民间小戏的传承保护。他在相关提案中指出,当前我省民间小戏面临着传承力量薄弱甚至断层、缺乏剧目创新、缺少经费保障、工作力量不足等问题,在传承、创演等方面呈现才尽力乏、濒临消亡的局面。
为此,李宏亚委员建议,应加大宣传引导,多组织展演活动,营造保护民间小戏的氛围;加强研究创作,培育理论与技艺兼具的新时代传承人才,推动民间小戏传承与创新双向发展;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对戏曲团队的扶持,使民间小戏重现繁荣。
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既可以促进我省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民进甘肃省委会在相关提案中指出,当前我省在非遗利用方面还存在缺乏长远规划和统筹协调机制、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经费投入不足、研发力度不够等问题。建议,应加强对非遗保护利用的规划引领,努力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严格的保护机制、有效的开发利用机制。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围绕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建设非遗文创产业园、特色街区等非遗展示体验区和高品位的非遗展演场所、文旅销售门店,不断健全文旅融合链条。另外,加强非遗研究开发和宣传推广,加快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激发非遗市场活力。
省政协委员牛生葆也建议,应加大对基层非遗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和旅游项目,使非遗在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更好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