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拴锋
发布时间:2022-07-11 12:52:22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图为原陕公新村旧址(今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孟河村何家山)
1937年9月,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在延安成立陕北公学(简称陕公)。陕北公学,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前身。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
1938年4月底,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组部相继开会,研究决定在关中分区创办陕北公学分校。
1938年5月30日,延安陕北公学赴关中分区建立分校人员分两批启程分赴关中分区。首批100多人,先乘车至耀县再步入新正县。李维汉率第二批袁福清、申力生、陈伯村、季凯、何定华、邱春甫、华子杨、吴景直、朱改、张煜、倪淑英、廖文、陈彤等40余人,一路步行全经抗日根据地,过甘泉、鄜县、直罗镇、店头、关门子、阳坡头、职田镇进入看花宫。7月初,分校两批人员安全抵达新正县看花宫,借百姓房屋、桌椅、板凳等物建起分校,教学方针、教学制度、教学组织、课程设置等均沿袭总校。陕北公学分校下设区队,区队下设队;分校下设4个区队,区队类似部队营,设区队长、军事副区队长、协理员;分校接总校编队,从第28队编到第54队。
1938年8月,陕北公学开设工农训练班,中共关中分区委派50余名干部来此学习;10月,学生由开学时100余名骤增至1700多人。于是,总校何干之、李凡夫、李培之等教员调入分校任教,分校部分区队长兼任教员,分校成立高级队和中国问题、政治经济、哲学等研究室,选拔优秀学员培养师资,充实教师队伍。
为克服国民党顽固派封锁蚕食关中分区带来的困难,陕北公学分校学员晚上站岗放哨,白天上课之外开荒生产,还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何家山(位于今正宁县五顷塬乡孟河村)开荒地二千余亩,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农庄——陕公新村。1938年6月初,派出一个生产纵队出发到离校七十里远的新村去担任锄草和保护禾苗的工作。
当时季凯在《红色中华》报1939年7月7日第3版发表通讯:《活跃的陕北公学新村》。其内容:两个月前,陕公在一片荒芜的何家山上,开荒二千余亩,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农庄——陕公新村。春天把何家山的山头和原野改了装,绿色的禾苗在蓬勃的滋长,洋芋、包谷和麻都已长得快高,陕公新村更加美丽了。
为了除草和防止野鸡群的侵袭,他们在六月初派出了一个生产纵队出发到离校七十里远的新村去担任锄草和保护禾苗的工作。这个队是由大学部的一部、普通队的全体同学和一部份工作人员按照军事编制组织成的,他们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同时还过着军事的生活。
这队有组织的勇敢的年青的战士们来到何家山下,为完成锄草八百亩继续下种百亩的生产计划而斗争。
战斗开始了,各个大队开始了热烈的竞赛,由于有了健全的劳动组织和活跃的政治工作,以及每一战士对于劳动的高度热忱,十天计划七天便完成了。
一周之间,他们除了完成预定的生产计划外,并且有组织的进行了学习。保证每天二小时的自习,举行了各种学科的讨论会并有教员参加指导。他们曾进行了野外的军事演习,在山里野操和打游击战。曾与当地的居民驻军联欢并慰劳八路军。而且,他们曾与成群的野猪野鸡进行顽强的斗争,驱逐了它们和打击了它们。
1938年冬,陕北公学分校响应朱德号召,捐献约5000元款物慰劳了八路军,分校第一批毕业生中1000多人分到晋东南前线抗日。12月3日至9日,陕北公学分校校长李维汉在全校传达讨论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调整授课内容,清除了王明右倾机会主义影响。
1939年1月1日,李维汉离开陕北公学分校,调任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副部长。1939年5月底旬邑事件后,中共中央命陕北公学分校北上延安,与延安鲁迅艺术师范、延安工人学校、安吴青训班并为华北联合大学。6月下旬,陕北公学搬离新正县看花宫迁入延安,结束了在关中分区一年的办学历史。
1939年7月上旬,华北联合大学整编成立,12月出延安进军晋东南。同年冬,中共中央复办陕北公学,地址设延安北门外,史称“后期陕公”,李维汉任校长兼党组书记,接前从第59队起编。
1941年8月底,后期陕公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并为延安大学,地址设原中国女子大学校址,后期陕公办学正式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华北联合大学迁入北京改名中国人民大学沿用至今,陕北公学以新的身姿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