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贺敬之激情高歌《回延安》

作者:郑学富

发布时间:2022-11-16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1956年3月初,乍暖还寒。黎明时分的北京机场银装素裹,鹅毛大雪仍在飘飘洒洒,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等人登上了一架银灰色飞机。人群中有一位外罩中山装,脖子上裹着一条围巾,头戴一顶黑色帽子的青年人,他大约30岁左右,文质彬彬,此人就是歌剧《白毛女》的作者贺敬之。他是受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之邀,跟随胡耀邦前往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几小时后,飞机在西安机场降落,然后换乘汽车前往延安。

汽车在黄土高原飞驰,路边掠过一棵棵刚刚吐出翠绿新芽的树苗,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浮现在贺敬之的眼前:1940年,16岁的贺敬之与同学徒步数千里,从四川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17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开始文学创作,并取得显著成绩。1946年,他渡过黄河,前往张家口……一阵高昂的锣鼓唢呐声将沉思中的贺敬之拉到现实中来,热情地乡亲们敲着锣鼓,扭着秧歌来欢迎他们。贺敬之在《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一文中写道:“闪过去一座山、又一座山……终于,眼前的道路豁然开朗起来。一片毗连的房屋和层层相接的窑洞出现了。一条解冻的小河歌唱着向前流去——这就是和延河汇流的杜甫川!在那金色的夕阳的辉耀中,蓝天上高耸着那十几级的古老的宝塔——这就是宝塔山!呵,母亲延安!分别了十多年的你的儿子,又扑向你的怀抱中来了。”

贺敬之在延安十几天的日子里,重游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桥儿沟,好像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母亲身边,心情非常激动。“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都感到特别亲切。乡亲们用米酒、油馍和炒菜等延安的土特产热情地招待他,有气喘吁吁的老爷爷,有团支书,有从当年的放羊娃成长为现在的社主任,有争着来拉手的娃娃们,他和乡亲们抚今追昔,欢聚畅谈。他后来曾回忆说:“从自然生命来讲,是延安的小米饭、鲁艺的小米饭养育了我,‘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是我的真实写照;从政治生命来讲,我是在延安入的党,延安给了我政治生命。延安鲁艺决定了我的一生。”

3月9日,造林大会主办方向贺敬之约稿,请他写篇作品在晚会上演出。延安三月的夜晚还很冷,他彻夜难眠,一边哼唱着一边写,一边激动地流着泪,一首66行感情充沛、脍炙人口的精美短诗《回延安》喷发而出。由于他炽热的心情忘记了寒冷,竟在不知不觉中感冒嗓子失声了,不能上台朗诵。在晚会上,表演者用悠扬婉转的“信天游”演唱了这首诗,令全场观众欢声雷动,群情激昂。

《回延安》从头至尾充盈着赤子之情,无论是重回延安的激动和欢欣,还是对往昔成长的回忆,对团聚场景的描绘,抑或是对延安巨变的赞叹,还是对其历史功绩的颂扬,诗人始终把对延安的眷恋和热爱凝结为对母亲的深深想念。诗人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与陕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信天游”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构思精巧,浑然天成,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咀嚼,既热烈奔放又真切感人,深得抒情诗的神韵。诗人情不自禁地唱道:“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热情豪迈,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此行,贺敬之还创作了《红色旗帜下的绿色高潮——参加在延安举行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速记》和《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两篇散文,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延河》当年第6期刊发了《回延安》。一时该诗传播大江南北,好评如潮。何火任的《贺敬之评传》说:“《回延安》为贺敬之向抒情诗方向发展奠定了一块厚重的基石。从此,他那满怀激情与豪情的政治抒情诗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责任编辑:唐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