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团结路壹号

住甘全国政协委员马忠明:振兴民族种业 保障粮食安全

作者:师向东 赵淑娟

发布时间:2023-03-10 19:21:5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巍巍祁连绵亘东西,悠悠黑河蜿蜒流淌,润泽戈壁滋养绿洲;春秋代序,片片农田变换着色彩,在高天厚地间创作出一幅幅雄浑的画作……这番随季节流动而变化的图景,是河西走廊留给人们的典型印象。当一块块绿洲涂满金黄,5亿多公斤制种玉米迎来丰收,全国一半的大田玉米有了种子保障。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种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以民族种业振兴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早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也让全国政协委员、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时时为之心系情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参加此次全国两会,马忠明委员聚焦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发展,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提案》。

玉米年制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产种5.5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和总产量的55%和60%;世界排名前十位的6家种业企业和国内21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在张掖建立制种基地,总产值达46.5亿元;来自全国玉米制种企业有130多家,已建成大型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40多个;“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玉米种子区域公用品牌……马忠明委员说,甘肃河西走廊作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的战略要地,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发展,奠定了玉米制种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但在目前,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面临很多挑战。”马忠明委员说,河西走廊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标准低,不适应机械化作业,长期连作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病虫害日趋加重,潜在风险较大。同时,玉米制种以生产和销售初级产品为主,代繁种子及其加工、包装等收益基本在外,农户收入微薄,全产业链效益较低。此外,由于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研发力量不足,育种技术落后。

当前,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超过一半来自以张掖为代表的河西走廊。而随着全国玉米需求量的不断攀升,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其重要性不断凸显。

为此,马忠明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应启动甘肃国家玉米制种基地二期建设工程,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渠系、水肥一体化设施和农业机械配套,在国家层面统筹建设经费,将种子生产及加工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并设立专项补贴资金支持开展休耕轮作和地力培肥,通过绿肥种植、施用有机肥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规范化应用,保证土壤质量,提升产能。

在高标准种子制种繁育基地建设方面,马忠明委员建议,应在张掖、酒泉建立国家级高标准种子繁育基地和种业产业园,建立标准化核心制种基地、精品种子扩繁高地和智慧制种示范基地;依托科研院所,在张掖建立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新品种选育基地,配套种质高通量鉴定设施与仪器,提高育种创新能力。同时,在张掖、酒泉建设国家玉米种子集散地,做强玉米种子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增效;做强“张掖玉米种子”民族种业品牌,呼应“南繁硅谷”,构建我国“南繁北扩”玉米种业大格局。

此外,马忠明委员还建议,应组建河西走廊国家种业研发机构及平台,成立国家玉米种业创新联盟,稳定支持种业人才及团队建设,设立适水高产高效重大专项,实施适水高产高效科技行动,“按照南繁育种基地建设模式,在张掖成立国家种子繁育研发中心,加大创新能力支持,统筹国内科研院校相关资源,集中力量解决藏粮于种、藏粮于地、藏粮于水的关键技术与产品。”

责任编辑:崔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