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铁钧
发布时间:2023-12-18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下简称“苏区”)在江西瑞金成立,为中国共产党更好地表达政治主张、统一领导武装斗争、推进民族解放进程创建了指挥中枢。
“苏区”的建立,让国民党如临大敌,蒋介石急令广东、湖南的陈济棠、何健等军阀,对“苏区”严厉封锁,在界域布卡设岗,盘查人员、物资出入,致使“苏区”经济陷入困境。
1931年12月3日,“苏区”政府召开会议,商议摆脱经济危机。会上,时任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提交一份“苏区仁风山钨矿资源的调查报告”,写道:“全世界70%以上的钨矿埋藏在我们‘苏区’,尤其仁风山一带储量大、质量高,但当地矿山都被官僚买办、外资公司控制,本地人只有少量的‘小矿洞’。我们如果发展钨矿生产,能大大增加财政收入。”
会议对“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同意开采仁风山的钨矿资源,由毛泽民负责矿业开发、管理工作。正当这时,“苏区”接待了两位陈济棠派来的特使,声称要购买钨矿石,有多少买多少,现钱交易。
原来,随着全球工业革命进程加快,各国制造机械设备、电讯器材、武器装备的产量不断提高,对“钨”的需求量猛增,外商都把目光聚焦在素有“世界钨都”美称的中国江西,却发现钨矿主要分布在苏维埃政府控制区,外商无法与“苏区”沟通,便委托广东军界代为收购钨矿石。当时,陈济棠正为部队粮饷、装备发愁,外国人要他“代收钨矿石”,这保能大赚的买卖让他喜出望外,立即派人与“苏区”联系……
“苏区”通过广东地下党暗察,确认陈济棠购买钨矿石的情况属实,便与粤军代表展开谈判,同时接管了仁风山的钨矿,并将小矿业主组织起来,建起5个采矿合作社,统一收购钨矿石,还在江口码头附近建起一座选矿厂,把原钨矿石筛选、加工,存储待运。
1932年初,“苏区”与粤军密签了“购销协议”,陈济棠派来10多艘运输船停在江口码头,将选矿厂的钨矿石装船,罩上印有“国防物资”的苫布,在粤军武装押送下运走。
2周后,运输船返回江口码头,苫布下的“国防物资”是用钨矿石换来的米面、布匹、食油、猪肉等,这些生活必需品运到瑞金和矿区,群众像过年一样高兴,许多老百姓的餐桌又摆上了久违的白米饭、红烧肉。
不久,运输船又第二次、三次运走钨矿石,“苏区”除了卖得银洋,还换来急需的各种机械,医疗、通讯、军工设备和枪支弹药等。许多商人发现粤军与“苏区”有生意往来,他们也买通水、陆关卡,运来粮食、棉布、油盐等,交换钨矿石和当地特产的竹木、茶叶、瓷器等,丰富了市场供应、兴旺了农商贸易,一个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苏区”开始蓬勃兴起。
伴随经济形势逐步好转,“苏区”决定建立统一管理、采运、销售的国有矿产企业,经一段时间的机构组置、人员调配,1932年3月18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国有企业“中华钨矿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赣州丰田村成立,毛泽民出任总经理。他在成立大会上讲话说:“我们‘公司’拥有2个矿山、5个采矿合作社和1个选矿厂,3500多名矿工,开采区横跨于都、会昌、泰和3个县,这些都属于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每位矿工都是‘公司’的主人,大家都要为矿山多出力、都流汗,彻底粉碎蒋介石的封锁!”
为提高矿工的生产积极性,“公司”根据各人岗位分工、技术能力、劳动强度不同,每人每月发4--6元的奖金补助;执行8小时工作制和星期天休假制;对遭遇特殊困难的矿工给予一定救助,解决燃眉之急。
矿区常有公伤发生、疾病流行,“公司”就聘请医护人员,免费为矿工和家属疗伤治病,同时还建起俱乐部、夜校、食堂、宿舍等,一个让工人享有权益保障、生活福利、文化教育等待遇的“国企”劳动体系基本形成。
“公司”优越的制度和保障,极大调动起矿工的积极性,钨矿石产量从1932年的1025吨提高到1933年的2600吨,1934年达到3925吨,3年多总收入620多万银元,成为“苏区”的主要经济来源。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中央银行携带钨矿收入的100多万银元,为万里征程中购买粮食、棉布、武器弹药等物资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证。